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第三身 (麥浚龍 / 何韻詩2007年作品)

第三身 (麥浚龍 / 何韻詩2007年作品)

作曲:王雙駿
填詞:黃偉文
編曲:王雙駿
監製:王雙駿

麥:很複雜 竟多了個她
何:是人類與惡魔之間 緩衝帶吧
麥:這曖昧 是人性 平日卻隱了形吧
何:神魔到齊 沒法解決問題 就要請我落場吧
(麥:在等機會 為兩邊都打氣 讓我不知所措吧)

* 合:由一個加上一個 突然又多一個
一唱一答 尚有一和
如超我本我真我 立場上有分別
開會(選舉)將會亂更多
如一個一個一個 突然又多幾個
三個真我 又再分裂
如果任由 白與黑再混和
深淺灰有萬隻麼
(新分身註定更多)*

麥:黑加白 衍生這個她
何:並無事幹 性質簡單如黑與白
麥:她出現 是提我 無絕對的聖人吧
何:何解你們 自信得你二人 善惡間有別人吧
(麥:或者魔道 尚有一點感性 就似她般中性吧)

Repeat *

何:第三身不對事但對心 生於多變大氣氛
成魔 成仁 也許交替做更吸引

Repeat *

-----------------------------------

黃偉文,沒有表達不到的東西,而且往往會用一個很出人意表的方法去表達。「第三身」這首歌,是其中一首。

人有善惡兩面,這是肯定的。任何人遭遇不同的事件時,都會運用自身的道德觀點去應付。有些人會做好事,「好事」的意思是,姑且歸納為,被社會上大部份人覺得是「好」的事。如果你經常抱著會做「好事」的心態,用這首歌作分類,你會被定型為「人類」、「神」、「超我」、「白」、「善」。

當然,有些人會做壞事,「壞事」的意思是,剛剛相反,即被社會上大部份人覺得是「壞」的事。如果你經常抱著會做「壞事」的心態,用這首歌作分類,你便會被定型為「惡魔」、「本我」、「黑」、「惡」。

可是,顏色也有黑白灰,所有事情都會有灰色地帶。善惡間一定存有第三種觀念,不太黑也不太白,不太善也不太惡。換上另一種講法,存有「善念」而經常做「好事」的人,也會在某些情況下顯露「惡」的一面;存有「惡念」而經常做「壞事」的人,也會在特別的情況下顯露「善」的一面。

我又將事情複雜化。簡單來講,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天使與魔鬼,當每次要決擇的時候,天使與魔鬼也會出現,左右你的決定。但實情是,做事不會只得「做」和「不做」,一定會有中間位。這首歌將其稱為「第三身」。

整首歌的佈局,麥浚龍是主人公,何韻詩就是「第三身」。麥浚龍覺得,每次要作出決定的時候,除了天使與魔鬼之外,「第三身」也會出現,給他「第三選擇」。他認為,「第三身」經常「為兩邊都打氣 讓我不知所措吧」,令事情更加複雜化,更難作出決定。但實情是,「第三身」對主人公很重要,她是「性質簡單如黑與白」,不要想得太複雜,多一個更好的選擇不是更好嗎?

當然,副歌中曾經有些變數。「由一個加上一個 突然又多一個 一唱一答 尚有一和」,很明顯,一唱是「天使」,一答是「魔鬼」,一和是「第三身」,但「如一個一個一個 突然又多幾個 三個真我 又再分裂 如果任由 白與黑再混和 深淺灰有萬隻麼」,意思是,「第三身」可能不只得一個,可能有成千上萬。灰色也有深淺色,如果混和一起的時候,將會衍生更多的灰色,永無止境。當你要做決定的時候,只會更加困難。

筆者覺得,「第三身」的角色一定要有,而且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一定會有。「第三身不對事但對心 生於多變大氣氛」,「第三身」是主觀的,每個人不可以每次只以固有的原則和觀念去做事,要隨著不同的情況去改變,「成魔 成仁 也許交替做更吸引」,好人偶然做一些稍為壞的事,壞人偶然做一些稍為好的事,並不是大事。

其實,要定義「善」與「惡」,已經有一定困難,何謂善何謂惡,由何人去定義,也沒有肯定的答案。筆者認為,「第三身」確切是「緩衝帶」,給雙方面一個喘息的機會,每個人一定要有。

Wyman在處理這話題上,用了一個很特別的方法。因為這是合唱歌,他利用了主人公和「第三身」的對答,解釋「第三身」的實用性及重要性,將一個簡單的話題,未至於變得太複雜,但可令其更加形象化及清晰化,並豐富了此話題的趣味性。

此歌的妙處,除了歌詞之外,歌手的演繹方法也見細心。麥浚龍的聲線是神秘而模糊的,而何韻詩則清晰而實在。這樣,會令聽者覺得 (至少令筆者自己覺得),「第三身」比起黑白兩面更加實在,天使與魔鬼的混合體,比起單純的天使或魔鬼更有力,對事情有更好的影響。

還有一樣更貼題的,「第三身」是「三拍子」的歌曲,貫徹「三」的主題。好嚴謹啊!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與我常在 (陳奕迅1997年作品)

與我常在 (陳奕迅1997年作品)

作曲:林健華 (Blackbox)
填詞:林夕
編曲:Lorn Leber
監製:Jim Lee

在一起看每齣戲 在一起嘆每口氣
再細嘗 同偕到老的況味
每分鐘也抱緊你 沒有一秒共你別離
還攜手看著生與死

坐著臥著都分享 日日夜夜也為彼此設想
站著望著都分享 就在夢內發掘這真相

* 除非你是我 才可與我常在
一個人 從鏡內發展恩愛
除非你是我 才可晝夜同在
戀不來 從厭倦裡面偷取恨愛 *

在一起與你工作 在一起與你摸索
兩個人 同時佔有的快樂
每分鐘與你揮霍 沒有一秒沒我在旁
還攜手看著天空黑與光

坐著臥著都分享 日日夜夜也為彼此設想
站著望著都分享 就在夢內發掘這真相

Repeat ***

在一起會有多美 在一起也會不美
一個人 同偕到老不靠運氣

-------------------------------

這首歌,令我想起一個笑話 (可悲的笑話)

數年前筆者結婚,在酒樓擺酒。前一個星期,和酒樓部長討論當日酒席的安排。無意中發現了一張清單,是酒樓方面建議新人在擺酒當晚,在現場播放的背景歌曲。我發現其中一首建議歌曲,竟然是「與我常在」。我發呆了……

如果是心水清的歌迷,應該知道,陳奕迅的「與我常在」,並不是一首情歌 (雖然歌名很像),更是一首絕對不適合在婚宴現場播放的歌曲。

其實這並不難解釋他們為何會攪錯,因為基本上,兩段的主歌部分,都是一些很溫馨的字句。「每分鐘也抱緊你 沒有一秒共你別離 還攜手看著生與死」「坐著臥著都分享 日日夜夜也為彼此設想」,通通都是形容情侶間的親密關係,要永遠一起生活,直到永遠,永不分離。事實上,詞人給大家開了一個玩笑。他轉向之快,快得有點離譜,只是單單用了一句︰「就在夢內發掘這真相」,之後的副歌部分,竟表達和主歌完全相反的東西。

究竟副歌講甚麼?「除非你是我 才可與我常在 一個人 從鏡內發展恩愛」,意思是,「與我常在」的人,不會是你,不會是任何人,從來,從來都只有我自己一個。可悲可悲!

一段戀情,從來都沒有肯定。今天的「一生一世」,愛你直到永遠,明天也可以化為虛無。現代人變心之快,不比林夕的轉向慢。就算是結婚數十載的模範夫妻,也可以話離就離。沒有人肯定自己永遠不會變心,實情是,只有自己,才可以肯定與自己一生一世,「同偕到老」。

「在一起會有多美 在一起也會不美 一個人 同偕到老不靠運氣」,如果這句在婚宴上大大聲地播出,結果是,就像傳統廣東人所講,「啋,大吉利是!」

筆者希望,「與我常在」可以為一些受情傷的人療傷,但更加希望的是,不會有人因「與我常在」所表達的道理而害怕愛情,要勇敢的愛下去。

更更希望的是,這首歌永遠在婚宴背景音樂的清單中消失。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Shall We Talk (陳奕迅2001年作品)

Shall We Talk (陳奕迅2001年作品)

作曲:陳輝陽
填詞:林夕
編曲:金培達
監製︰陳輝陽@好好笑

明月光 為何又照地堂
寧願在公園躲藏 不想喝湯
任由目光 留在漫畫一角
為何望母親一眼就如罰留堂

孩童只盼望歡樂 大人只知道寄望
為何都不大懂得努力體恤對方
大門外有蟋蟀 迴響卻如同幻覺
Shall we talk Shall we talk
就當重新手拖手去上學堂

陪我講 陪我講出我們最後何以生疏
誰怕講 誰會可悲得過孤獨探戈
難得 可以同座 何以 要忌諱赤裸
如果心聲真有療效 誰怕暴露更多 你別怕我

螢幕發光 無論什麼都看
情人在分手邊緣只敢喝湯
若沉默似金 還談什麼戀愛
寧願在發聲機器面前笑著忙

成人只寄望收穫 情人只聽見承諾
為何都不大懂得努力珍惜對方
螳螂面對蟋蟀 迴響也如同幻覺
Shall we talk Shall we talk
就算牙關開始打震 別說謊

陪我講 陪我講出我們最後何以生疏
誰怕講 誰會可悲得過孤獨探戈
難得 可以同座 何以 要忌諱赤裸
如果心聲真有療效 誰怕暴露更多

陪我講 陪我親身正視眼淚誰跌得多
無法講 除非彼此已失去了能力觸摸
鈴聲 可以寧靜 難過 卻避不過
如果沉默太沉重 別要輕輕帶過

明月光 為何未照地堂
孩兒在公司很忙 不需喝湯
Shall we talk 斜陽白趕一趟
沉默令我聽得見葉兒聲聲降

-----------------------------

第一次聽「Shall we talk」,其實有些不爽。不爽的原因不是歌詞填得不好 (這首歌可算是林夕其中一首得意之作),而是他的歌名。為何要用英文去表達這個意思?這是廣東歌,整篇歌詞也是中文 (Shall we talk」此句只出現了五次),但為何歌名要用英文?難道沒有中文的字句可以表達出相同意思?

不過,這個不爽很快就消失。歌詞的細膩,令我不再拘泥於歌名這回事。而事實上,「Shall we talk」這字句真的最能表達詞人的意思。

細心咀嚼過歌詞的人,會知道這首歌是講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的問題。歌詞淺白,但筆觸細膩,令人很容易代入其中,會深切反省自己,有否試過和自己深愛的人認真談話。而我最想講的,是詞人填詞的工整。

有人話,這首歌是描述人的一生。歌詞第一段是男主角的童年,講母子之間的關係;第二段是男主角成年後,與情人的關係;第三段 (即最後一段) 是男主角年老時與兒子的關係;副歌則是詞人的心聲。而筆者覺得,歌詞是否描述男主角的一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不論身處哪個年代,不論自己扮演著甚麼的角色,不論與誰人的關係,「缺乏溝通」這問題一直存在,而且沒有隨時間而改善過。

其實,這歌詞有幾個妙處。第一,「月光光 照地堂」所表達的角色互換。眾所周知,「月光光 照地堂」是廣東童謠,一般是父母在兒女睡前唱的。第一段的「明月光 為何又照地堂」,很明顯是主角身為兒子的角色時,對父母的質問,嫌父母太煩,不願與父母對話,連「望母親一眼」都像「罰留堂」般淒慘。最後一段來個首尾呼應,「明月光 為何未照地堂」,主角身為父親的角色時,風水輪流轉,終於明白父母被兒女冷落的心情,亦令聽者有更深切的反思。

第二,「喝湯」這動作貫穿了三段,但程度上和表達的東西也有不同。第一段的「不想喝湯」,是兒子逃避母親,「寧願在公園躲藏」和「目光留在漫畫一角」,都不想喝母親煲的湯;第二段的「只敢喝湯」,是一對感情已淡的情人,又不願向對方講分手,只顧各自看電視 (換著是現在,應該是各自低頭玩手機),「只敢」喝著自己的湯,也不敢和對方說話;第三段的「不需喝湯」,「不需」比「不想」來得更加決絕,「我唔係唔想,而係我根本唔需要」,我為甚麼要回家喝家人煲的湯,「我好忙,我有我嘅生活,唔好煩我」,顯示問題並沒有改善之餘,亦有變本加厲的情況。

第三,「蟋蟀」比喻之高低。第一段的「大門外有蟋蟀」,家人在門內的家中,兒子在門外玩耍,而詞人用了「蟋蟀」比喻為逃避父母而離家的兒子,「蟋蟀」只能發出唧唧的叫聲,根本不會得到任何「迴響」;第二段的「螳螂面對蟋蟀」,我覺得程度上更加明顯,因為兩者就算共處一室,但兩者的「品種」根本不一樣,何來「迴響」。

第四,「孩童只盼望歡樂 大人只知道寄望」和「成人只寄望收穫 情人只聽見承諾」之對應。此妙處比之前三個較為不妙,因第一段的「孩童」和「大人」是指母子,第二段卻用了「成人」和「情人」,並不對應。不過,意思仍然可以清楚表達到,各人都各顧各,不理對方的感受。

筆者最喜歡的一句就是「無法講 除非彼此已失去了能力觸摸」。全首歌的表達手法都比較冷靜,但這句的意思特別強烈,口語的意思是「你唔好話你唔識同親人溝通,除非你哋都死左啦,呢個唔係藉口」。講真,有很多人真的到死也沒有對親人或情人講過一句真心說話。

要研究及討論這首歌,真的可以多寫幾千字。算吧,讓我沉默一下,再用時間去與身邊人好好溝通,不要辜負詞人的苦心。Shall we talk? Yes!

MV Youtube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Qc5iMlDpw